问题1: 老化后芯线护套的的抗张强度不合格.
原因分析:
老化的抗张强度不合格, 是与材料有关系,我们查看了进货检验记录, 原材料的小样测试记录; 以便找出不合格的原因.
同时追踪那批材料所剩余的材料, 用剩余的材料再做测试;并追踪这批材料还生产了哪些产品, 追踪那些产品的质量情况
原因:
确定制定这批材料是外购的.
根据我们的进货检验规定, 每批进行抽检, 检验的项目包括:核对产品的型号,数量, 检查外包装, 核对合格证,以及工厂提供的检验报告.
对于材料规定由供应商向我们提供每年一次的型式试验报告,这型式报告中才包括对于老化前后的断裂延伸率和抗张强度的考量, 或者规定当材料的配方发生变化时, 也会要求工厂提供型式试验报告.
此次所用的材料, 是一小批补充进货,在采购时向供应商说明的型号和规格,以及要求. 由于说明是前一批新进材料的补充进货,所以在收到材料时没有再次核对产品的出厂合格报告, 没有注意材料的温度等级等信息.
经过此次追踪查询, 根本的原因是, 这一小批的补充进货的材料温度等级低于我们的要求.
整改措施:
1)
2)
3)
4)
整改执行人员:
1)
2)
3)
4)
问题2: 铜丝的束丝节距不符合要求.
原因分析:
1)新进的束丝员工同时进行了UL标准,日本标准和VDE标准的培训.两个标准对于铜丝的绞距及截面积要求不同. VDE的标准只要导体电阻符合要求即可; 所以新进的员工弄混了UL和VDE的要求;
2) 我们的过程检验控制为:每两小时进行一次巡检, 此批定单量小,束丝很快就完成了,错过了巡检的时间.
整改措施:
1) 加强对于UL标准的培训,使员工熟悉UL的束丝要求, 把UL的束丝要求贴在束丝机旁;
2) 车间主任在下达任务时更加明确, 说明束丝的单丝直径, 数量, 节距, 并要求对束丝这个工序加上首检, 就是对于新任务单的前10米的束丝要检验所用的单丝的直径,数量,束丝节距, 并做好记录.
整改负责人:
1)
2)
3)
问题3: 绝缘层的厚度不符合要求.
原因分析:
1)
2)
3)
整改措施:
1)
2)
3)
4)
整改负责人:
1)
2)
3)
原因分析: 我们没有把电线的绞距列入过程控制之中.
以前绞距没有出现过问题,按照我们的正常操作, 通常绞距都在标准要求的范围以内, 所以没有把这一工序列为重点控制工序.
整改措施:
1) 根据标准UL62, 表10, 制定UL电线的绞距控制工艺卡, 这一工艺卡放置在成缆机旁边; 便于操作工查阅;
2) 进行培训: 将绞距列为过程控制的重点工序这一;
3) 将绞距的检查列入到成品检验中.
整改负责人:
1) 品管部;
2) 车间主任
3)成缆操作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