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UL电源线的相关问题
  • 问题1: 老化后芯线护套的的抗张强度不合格.

    原因分析:
    老化的抗张强度不合格, 是与材料有关系,我们查看了进货检验记录, 原材料的小样测试记录; 以便找出不合格的原因.
    同时追踪那批材料所剩余的材料, 用剩余的材料再做测试;并追踪这批材料还生产了哪些产品, 追踪那些产品的质量情况

    原因:
    确定制定这批材料是外购的.
    根据我们的进货检验规定, 每批进行抽检, 检验的项目包括:核对产品的型号,数量, 检查外包装, 核对合格证,以及工厂提供的检验报告.
    对于材料规定由供应商向我们提供每年一次的型式试验报告,这型式报告中才包括对于老化前后的断裂延伸率和抗张强度的考量, 或者规定当材料的配方发生变化时, 也会要求工厂提供型式试验报告.
    此次所用的材料, 是一小批补充进货,在采购时向供应商说明的型号和规格,以及要求. 由于说明是前一批新进材料的补充进货,所以在收到材料时没有再次核对产品的出厂合格报告, 没有注意材料的温度等级等信息.
    经过此次追踪查询, 根本的原因是, 这一小批的补充进货的材料温度等级低于我们的要求.

    整改措施:
    1) 马上确认这批材料是否还有剩余,如有改做其他非标产品, 或者温度等级要求更低的产品;
    2) 马上确认是否还有用这批材料制作的UL的产品, 如有,马上去除UL的标志,并对这些产品进行返工处理.
    3) 对于进货检验人员进行培训, 确认以后无论进货量的大小, 都要要求供应商提供出厂合格报告, 要仔细核对产品的型号, 温度等技术参数.
    4) 强货进化后的抽检: 对于收到的材料, 要加强检验的频率, 制作小样进行测试, 后付UL电线的抽样检验标准,合格后方可大批量生产, 如果此供应商连续一年没有出现过不合格, 那么小样检验频率降低为半年一次.

    整改执行人员:
    1) 仓库管理员;
    2) 进货检验人员
    3) 实验室人员
    4) 质管部负责人

    问题2: 铜丝的束丝节距不符合要求.

    原因分析:
    1)新进的束丝员工同时进行了UL标准,日本标准和VDE标准的培训.两个标准对于铜丝的绞距及截面积要求不同. VDE的标准只要导体电阻符合要求即可; 所以新进的员工弄混了UL和VDE的要求;
    2) 我们的过程检验控制为:每两小时进行一次巡检, 此批定单量小,束丝很快就完成了,错过了巡检的时间.

    整改措施:
    1) 加强对于UL标准的培训,使员工熟悉UL的束丝要求, 把UL的束丝要求贴在束丝机旁;
    2) 车间主任在下达任务时更加明确, 说明束丝的单丝直径, 数量, 节距, 并要求对束丝这个工序加上首检, 就是对于新任务单的前10米的束丝要检验所用的单丝的直径,数量,束丝节距, 并做好记录.

    整改负责人:
    1) 车间主任;
    2) 技术部;
    3) 束丝工人

    问题3: 绝缘层的厚度不符合要求.

    原因分析:
    1) 我们对挤出模块,挤出设备进行了检验, 发现模块和设备符合要求;
    2) 检查了进行产品外径测量的卡尺,卡尺是在计量有效期内, 精度及准确性有效;
    3) 对于偏心的控制, 由于我们的设备是老的型号,不能自动进行偏心度的控制, 应该是在偏心的控制上出了问题.

    整改措施:
    1) 对于小批量的定单, 加强首检;
    2) 老的设备尽量安排老的有经验的员工负责, 他们可以更好的控制偏心度;
    3) 安排老的有经验的员工和新的年轻员工一起作业,进行现场指导培训;
    4) 将设备更新排入计划.

    整改负责人:
    1) 质管部;
    2) 车间负责人
    3) 芯线挤出工人

     
     问题4: 电线的绞距

    原因分析: 我们没有把电线的绞距列入过程控制之中.
    以前绞距没有出现过问题,按照我们的正常操作, 通常绞距都在标准要求的范围以内, 所以没有把这一工序列为重点控制工序.

    整改措施:
    1) 根据标准UL62, 表10, 制定UL电线的绞距控制工艺卡, 这一工艺卡放置在成缆机旁边; 便于操作工查阅;
    2) 进行培训: 将绞距列为过程控制的重点工序这一;
    3) 将绞距的检查列入到成品检验中.
    整改负责人:
    1) 品管部;
    2) 车间主任
    3)成缆操作工

    宁波煊华电器有限公司  电源线  插头线  延长线 线

  • [关闭]  [打印] Time:2011-08-31